Conference Introduction

会议简介

随着类器官的构建与应用技术、AI赋能的医学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等的快速发展,精准医学已经成为解决临床诊疗难题、引领医学前沿发展与临床转化研究、提升疾病防治水平的关键手段和重要途径,目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界面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类器官创制与精准医疗重点实验室将于2025年10月22-23日在苏州举办“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本次论坛着眼世界科技前沿、紧扣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分享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进展和成果,为国内外从事类器官技术、AI赋能的影像技术及其临床转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交流与展示的平台。

Conference Organizers

会议组织

主办单位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界面重点实验室
    • 江苏省类器官创制与精准医疗重点实验室

大会主席

    • 王强斌

Main Topics

主要议题

本次会议的讨论主题范围包含但不限于:

2025 Agenda Overview

2025年议程总览

时间: 10月22日下午 影像技术与精准医学
地点: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A722会议室
时间: 10月23日上午 影像技术与精准医学
地点: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A722会议室
时间: 10月22日下午 类器官与精准医学
地点: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A718会议室
时间: 10月23日上午 类器官与精准医学
地点: 中科院苏州纳米所A718会议室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陈填烽
暨南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本次汇报聚焦于肿瘤治疗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围绕如何解决放疗毒性、放疗耐药性及肿瘤免疫抑制三大临床瓶颈,系统阐述创新型硒纳米药物(SeNPs)在肿瘤协同治疗体系中的突破性研究进展。研究团队基于肿瘤的分子病理特征,创新设计靶向性SeNPs,率先攻克其工业化生产的技术壁垒,成功建立符合GMP标准的500L级规模化生产线,解析了SeNPs结构,并揭示了其在克服肿瘤抑制瓶颈,提高肿瘤放疗敏感性、逆转放疗耐受和免疫抑制中的应用。此外,我们还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证实SeNPs在增效减毒方面的显著优势,并深入解析其通过调控硒蛋白表达重塑肿瘤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不仅为肿瘤治疗提供了创新性的纳米药物解决方案,更为硒元素在肿瘤治疗领域的临床转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演讲嘉宾简介:陈填烽,暨南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863青年科学家、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现任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纳米智造研究院执行院长,研究方向为硒纳米医学与疾病精准诊疗应用,在Cell Biomater、Chem、Nat Comm、Signal Transduct Targeted Ther、Matter、Sci Adv、JACS、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本领域IF>10期刊发表论文110篇,封面论文44篇,h-index 88,连续五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全球顶尖10万科学家榜单。申报中国专利超过100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2项,实现技术成果转化13项,实现了纳米硒GMP吨级生产及多中心临床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得2025年第三届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纳米研究奖、2023年Exploration生物-化学-医学国际研究科学探索奖、2020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二等奖、2020年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二等奖、201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青年科技奖等科技奖励。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刘颖
南京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DNA作为自然存在的聚合物大分子,不仅是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更可作为有序的结构单元自组装构建纳米材料,在生命分析、疾病精准诊疗与医学仿生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常规内源生物标志物响应的DNA纳米机器易产生成像过程中的假阳性信号或治疗过程中的“脱靶效应”。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利用近红外光照触发响应探针与诊疗策略激活;利用细胞分泌物、细胞膜蛋白设计DNA逻辑运算策略;在高效精准诊疗中具有应用潜力。
演讲嘉宾简介:刘颖,女,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特聘教授、“双创人才”入选者。2004年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07年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得分析化学硕士学位,2012年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获得分析化学博士学位。2012-2013年在德国博世集团北美研发中心(Robert Bosch llc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Center)任研究员。2013-2015年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生物医学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兼任Sersense Inc.生物科技公司项目负责人。2015年7月起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系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邱丽萍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演讲摘要:我们课题组围绕细胞膜界面分子测量的关键科学问题,基于探针的精准定位和尺寸效应,发展了系列时空分辨的生物传感新方法和新技术。主要创新性成果包括:构建细胞膜稳定修饰的三维功能核酸探针,实现了膜界面动态分子信息的高效获取;发展细胞膜内、外侧界面选择性定位的探针设计策略,克服了光学衍射极限导致的信号串扰问题,实现了跨膜信号传递全过程的原位分析;构建尺寸可编程的纳米连接探针,实现了细胞互作界面分子的时空分辨测量,解析了细胞信号传递机制。
演讲嘉宾简介:邱丽萍,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核酸分子医学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于湖南大学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2012-2014年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进行交流学习;2016年赴荷兰拉德堡德大学肿瘤免疫系做博士后;2017年以洪堡学者身份赴德国BAM研究所进行深造;2022年加入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9,结题优秀),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2017)、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21)。长期从事功能核酸与细胞免疫分析等领域研究。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在Nat. Nanotechnol.、Nat. Biomed. Eng.、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担任美国化学会《Anal. Chem.》和《Chemical & Biomedical Imaging》、中国化学会《化学学报》等杂志的青年编委;担任中国化学会分子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健科会临床检验科学技术转化专业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委员。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李德岭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教授
演讲摘要:神经外科一直以来高度依赖多模态技术,尤其是多模态影像技术,神经外科多次技术上的突破大部分来自于影像的发展和临床转化。以目前最难治的脑肿瘤为例,患者预后差的根本原因在于脑肿瘤的肿瘤边界和功能边界难以准确识别,造成肿瘤残留或术后功能受损,与体部肿瘤的临床科学问题不同。从神经外科医生角度,研发并整合多模态技术,在术前、术中不同阶段精准识别脑肿瘤的边界,提升肿瘤全切率、保留脑功能,基于既往系列性研究,进一步提出神经外科临床方面需要什么样的多模态技术研发,进一步解决目前的临床痛点。
演讲嘉宾简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学科学创新中心临床联合研究员,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脑肿瘤注册登记研究平台(NBTRC)副秘书长。围绕如何解决脑肿瘤精准识别和干预肿瘤边界的临床科学问题,开展多模态分子影像和柔性电子等医工交叉系列性研究,先后主持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优青、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1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及9项省部级研究项目,以第一或通讯(含共同)作者在Science、Nat Biomed Eng、Advanced Science、Theranostics、Eur J Nucl Med Mol Imaging、Small、Clin Nucl Med、Bioeng Transl Med等杂志发表学术论著74篇,年度高引论文、年度最热论文1篇,授权和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研究成果被Lancet Oncology、J Nucl Med等期刊引用并正面评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优青(2022年)、中国青年科技奖(2024年)、青年北京学者(2022年)、北京市委组织部青年拔尖人才(2018年)、北京青年五四奖章(2023年)、北京市科技新星(2016年)、北京市卫健委未来之星(2022)等。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4)、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21/2017)、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6)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6)。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精准神经外科技术专业委员会常委等学术任职。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邵世群
浙江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常规的胞外蛋白降解策略使用双功能嵌合体介导细胞外蛋白的降解。然而,这些策略依赖于特定的溶酶体转运受体来实现溶酶体靶向递送,易因受体表达异质性及受体突变或下调等因素而引发耐药性问题。我们提出了非特定受体依赖的胞外蛋白降解技术。我们将主要介绍MONOTAB及MONOTAB2.0。这是一类即插即用的单功能降解平台,利用某些纳米颗粒固有的溶酶体靶向能力,避免了对特定受体的依赖和钩效应,实现了多种治疗靶标的低纳摩尔级完全降解。
演讲嘉宾简介:邵世群,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0年和2016年于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16年至2020年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和系统生物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回国加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主要从事高分子介导的靶向蛋白调控与分析的研究,以通讯/第一作者在Nat Biomed Eng、Nat Nanotechnol、Nat Commun、Chem Rev、JACS、Adv Mater、ACS Nano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5/5)、2021年度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5)、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一等奖(4/6)。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胡祥龙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张晓东
天津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团簇酶是具有生物酶活性的、原子精度的超小(~2 nm)生物材料,在神经科学和影像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在过去10多年里,我们聚焦于“团簇酶与神经创伤修复”这一主题,针对神经创伤的临床重大需求,通过设计和研发各种团簇酶,实现对神经创伤的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干预,为临床神经创伤的全病理周期治疗干预提供崭新的思路。针对急性期的神经创伤,提出并设计了新一代人工酶—“团簇酶(Clusterzyme)”,其具有超高的抗氧化活性,实现了对急性神经炎症和创伤的早期干预。针对亚急性期的神经创伤,研发“多酶活性”的团簇酶凝胶,其催化活性是天然酶的20倍,通过免疫调控实现亚急性期神经创伤的高效愈合。针对慢性期的神经创伤,设计“超稳”团簇酶及神经记录电极,可有效缓解慢性神经炎症和改善神经认知功能;实现12个月的安全稳定记录,是临床电极的6倍。
演讲嘉宾简介:天津大学教授,博导,国家青年科学基金(A类)(原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四青),天津市‘杰青’,天津大学医学工程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入选科睿唯安(Clarivate)“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和爱思唯尔(Elsevier)高被引学者(2020-)。获得天津大学物理系硕士、博士学位,2013-2015年赴斯坦福大学戴宏杰院士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长期从事纳米生物医学,生物材料和光学成像研究,率先提出‘团簇酶’(Clusterzyme)的概念,实现原子水平活性可编程和神经创伤的高效干预;构建红外二区光片成像系统,实现临床病理监测与检测;设计新一代神经植入电级,实现基础到临床转化。以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多篇,包括Nature Sustainability 1篇, Nature Communications 4篇,Science Advances 2篇,Advanced Materials 5篇,Matter 1篇,总引用次数超过15000多次;担任Journal of Intelligent Medicine的创刊执行主编,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客座编辑,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中国毒理学会和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等多个分会的常务委员或委员。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刘妍君
复旦大学教授
演讲嘉宾简介:刘妍君,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6年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2020年获得国际HFSP“人类前沿科学计划”青年科学家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微流控芯片与生物医学交叉科学研究,主要应用微流控芯片技术模拟重构体内细胞微环境及精准调控细胞行为。迄今为止,在化学、生物、物理等不同学科顶级期刊Cell, PNAS,Phys. Rev. Lett., Adv. Mater., J. Am. Chem. Soc.等发表多篇SCI研究论文。其中,关于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细胞迁移等生物学行为方面的研究成果于2015年发表于《Cell》杂志,并被该杂志同期以Preview的形式给予了高度评价,至今他引超过 900 次。法国世界报(Le Monde)科学版对此研究工作做了专题报道,评价此工作开辟了使用微流控技术模拟重构体内细胞微环境,研究细胞迁移等生物学行为的先河。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刘晓丽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以肝癌为例,我国发病人数长期居世界首位,受限于现有诊疗技术,5年总体生存率不足15%,防治形势严峻。物理热疗是临床指南推荐的肝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具有创伤小、可多次治疗的优势,但临床上热消融等均为组织水平的热疗,存在适形性差、选择性低等问题,5年复发率>70%。磁感应热疗(简称:磁热疗)是一种新型的临床肿瘤物理热疗技术,它是利用纳米热疗剂交变磁场下产生微纳尺度热,通过胞内加热杀伤肿瘤细胞,具有高度适形、高选择性、激活免疫等优势,为肝癌精准、高效物理热疗提供了新手段。然而,现有磁热疗技术仍存在治疗剂量高、瘤内分布不均、免疫应答弱等问题,导致治疗效果难以提升。如何通过磁热对肿瘤细胞精准干预,实现肝癌高效物理热疗是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针对临床超顺磁纳米热疗剂磁热转换效率低的问题,发明了高性能涡旋磁氧化铁热疗剂,阐明了其拓扑磁化反转的高磁热转换效率机制,在小鼠肿瘤模型中将肿瘤治疗剂量降低20倍;针对纳米热疗剂瘤内分布不均的问题,建立了低、中频磁控瘤内渗透热疗技术,阐明了磁力、磁热级联耦合热疗机制,将瘤内渗透率提高至99.4%;针对现有热疗作用机制单一的局限,发展了具有双应激效应的磁热动力治疗新模式,阐明了其改善免疫微环境机制,显著增强了抗肿瘤免疫应答水平。
演讲嘉宾简介:刘晓丽,西安交通大学“青拔人才计划”A类特聘教授、国家优青、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精准外科与再生医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磁性纳米药物和肝癌物理治疗基础研究。近5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期刊论文50余篇;主编《磁性纳米生物材料》专著1部;磁热疗相关国内发明专利授权4项,申请PCT国际专利2件;入选多个相关学会理事和委员。获国自然优秀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国自然面上/青年项目、省厅项目等支持。获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第九届“陕西好青年”(创新创业),第七届西安青年科技人才奖等。研究成果获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参与研发的纳米氧化铁热疗剂以及磁热疗设备实现转化并已被国内二十余家科研院所应用于基础医学研究。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孙耀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申请人紧密围绕着“病原微生物的精准测量”研究目标,借助分子工程化调控手段及荧光、拉曼等谱学分析方法,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1)提出分子配位限域提高光谱检测灵敏度的新思路,创建了体外灵敏、特异性识别病原体的检测工具;2)发展分子多维延伸协同提升光谱检测信背比的新途径,构筑了活体高信背比识别病原体的检测工具;3)开发分子异构调频增加光谱通道数的新方法,实现了复杂临床样本中多种病原体的同步识别及精准鉴别。
演讲嘉宾简介:孙耀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经历: 2001-2005 华中农业大学 学士 2005-2007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 (导师:李涛教授) 2012-2015 武汉大学药学院 博士 (导师:洪学传教授/邓子新院士) 工作经历与任职: 2025/03-至今 华中农业大学 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 教授 2017/01-2025/02 华中师范大学 化学学院 教授 2015/08-2016/08 美国斯坦福大学 医学院 博士后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艾相昭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近年来,纳米技术为多种人类重大疾病的精准诊疗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然而,由于生物系统的复杂性,功能化的生物界面是纳米材料在活体内成功应用的先决条件。鉴于生物界面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如何根据不同疾病需求,对纳米材料的生物界面进行仿生功能化设计,是该领域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本报告将介绍课题组在细胞膜仿生纳米药物开发与疾病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开发糖萼功能化的细胞膜仿生纳米诱饵和抗肿瘤纳米药物。
演讲嘉宾简介:艾相昭,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获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TU)博士学位(导师:邢本刚教授),2019-202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从事博士后研究(导师:张良方教授),2021年11月回国工作。聚焦细胞膜仿生纳米药物开发与疾病治疗的交叉学科研究,致力于解决人类重大疾病(如癌症、微生物感染)的精准诊断和靶向治疗等领域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曾获2016国际Reaxys博士奖(Elsevier,英国)、2017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新加坡)等奖项,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和上海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项目支持。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李春炎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孟幻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
演讲摘要:利用ETR效应的药物递送--界面层功能调控材料创制 药物递送系统通常包含内层骨架材料和界面层功能材料。除了用于载药的内层骨架外,与生物体直接作用的界面层功能材料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载体能否跨越体内生物屏障。报告人发现并利用ETR效应(enhanced transcytosis and retention),设计构筑了蛋白高分子界面层功能材料,突破血管生物屏障,实现高效药物递送。第一,发展了界面层功能材料的内界面和外界面的共性设计原则,利用拓扑结构微区和多重弱力作用位点设计,获得了蛋白高分子界面层功能材料。这类界面层材料的特征是:i)分子量30~40 kD,含300~370个氨基酸残基;ii)内界面层富含天冬氨酸和谷氨酸重复单元,以α螺旋形式与纳米骨架结合;iii)过渡区富含α-螺旋束,保持结构刚性;iv)外界面层富含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区,形成疏水保守区与受体高效结合。第二,在体内工况环境下,确保蛋白高分子界面层功能调控材料可耐受体内各种复杂血液流体组分的干扰,利用ETR效应实现协同跨血管屏障。第三,基于该界面层功能调控材料,成功将 FDA 已批准的脂质体药物递送系统升级,显著提升了现有纳米药物的疗效;进一步,构建了复合药物递送系统,实现了胰腺癌、乳腺癌肿瘤高效治疗。部分研究成果进入了应用转化阶段。
演讲嘉宾简介:孟幻毕业于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药学专业学士和生物无机化学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从事科研工作十余年,回国前,在UCLA任副教授。回国后,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入选中科院BR计划(A类),任研究员、生物室副主任,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孟幻长期从事药物递送纳米材料研究,先后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Food、Advanced Materials、PNAS、JCAS、ACS Nano、JCI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引用2.3万余次,h因子66,入选全球高引科学家。现担任中国毒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药学会纳米药物专委会秘书长、《Nano Today》编辑等职。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李娟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演讲摘要:生物学边界能够调控物质进出、信息传递和细胞间相互作用,边界的存在对于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至关重要。边界生物医学是研究疾病病灶形成、边界判别及演进过程中关键问题的前沿交叉学科。然而现有生物探针技术难以实现对病灶边界的精准识别,病灶边界关键分子事件示踪及边界细胞功能演进调控。基于神经肽受体在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病灶边界的过表达及演进中的重要调控作用,设计并开发出了系列功能性神经肽探针。揭示了探针通过手性识别跨越血脑屏障靶向脑胶质瘤边界的新机制,建立了手性神经肽调控磁/光多模探针成像性能示踪边界关键功能分子的新策略,实现了对肿瘤和炎性边界分子及细胞功能的治疗演进调控,为癌症和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精准诊治提供了新的途径。近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手性神经肽探针调控神经系统与癌症边界互作方面的研究。
演讲嘉宾简介:李娟,博士,国家优青,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所研究员,先进诊疗材料与技术实验室副主任,博士毕业于德国马普生物控制所。主要从事神经肽新型配体设计与肿瘤诊治研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优青、面上、联合、国际合作等)、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参编中英文专著章节4部,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Sci Adv、Adv Mater、ACS Nano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5项(含国际PCT 3项),授权35项(含德国和瑞士各1项),以主要完成人获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自然科学类,2/5),所开发的探针作为科研试剂上市销售,与国内三甲医院开展大动物成像性能和临床研究。先后入选英国皇家生物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JMCB期刊新锐科学家、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等。担任中国抗癌协会纳米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材料生物学与智能诊疗技术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分会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超声治疗及生物学效应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化学会Bioconjugate Chemistry期刊编辑顾问委员等。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梅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魏炜
南京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多聚磷酸盐(PolyP)是一种由正磷酸盐残基与高能磷酸键组成的结构最为紧凑的线性生物无机大分子,是生物体内生化能和磷酸基团的主要存储单位,并参与调控了核酸和ATP的代谢。多聚磷酸盐(PolyP)广泛存在于生物体胞内的,是一种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天然阴离子磷酸根簇合物。然而,尽管多聚磷酸盐(PolyP)丰富的生物学功能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兴趣,但是其结构、形成和降解过程、作用机制仍不清楚。受到生物体内有机多聚阴离子DNA、RNA与蛋白质之间相分离现象研究的启发,我们探索了多聚磷酸盐(PolyP)在生物系统中,驱动蛋白质发生液-液相分离(LLPS)的功能。 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引入无机化学的合成思路拓展外源多聚磷酸盐材料在生物体内的应用。
演讲嘉宾简介:魏炜,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仲英青年学者”。主要从事生物无机化学、化学生物学及合成生物学方向的研究。通过聚焦生物无机物种的化学基础与生物学效应的共性科学问题,发展了一系列重金属的生物环保技术。先后在Nat. Commun.、Sci. Adv.、Angew. Chem. Int. Ed.、JACS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并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科研项目。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赵琳璐
海南医科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围绕精准肿瘤治疗中的关键瓶颈,如肿瘤微环境限制、耐药性及复发转移,系统阐述了基于自组装仿生纳米材料的创新性设计与应用。通过多种超分子驱动力构建的纳米递送平台,可整合靶向基元、响应单元及治疗基元,实现结构可控、功能多维的智能纳米药物。首先,利用蛋白质和多肽自组装构建生物相容性平台,实现近红外成像、光/声治疗及药物释放的协同;进一步,结合细胞膜杂合包覆与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激活,显著增强抗肿瘤免疫效应;最终,开发跨血脑屏障的酶响应型纳米材料,精准作用于脑胶质瘤线粒体–内质网轴,协同诱导 ICD 与凋亡旁死亡,突破耐药与转移难题。总体而言,本研究为肿瘤诊疗一体化和免疫联合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范式。
演讲嘉宾简介:赵琳璐,理学博士,现任海南医科大学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南自由贸易港D类高层次人才,海南省免疫学会副主任委员,担任“微环境调控与智能仿生诊疗团队”负责人。长期聚焦自组装仿生纳米材料构建与肿瘤精准诊疗研究,致力于发展新一代仿生纳米药物,推动肿瘤及相关慢性病治疗的精准化、系统化与多模式协同。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Adv. Funct. Mater.; ACS Nano; Chem. Eng. J.; Sci. China Chem.; Adv. Healthc. Mater.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IF>10论文8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H-index为23。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5项。以第一发明人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部分核心成果与海南本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具备良好的转化应用前景。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盛宗海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演讲摘要:肿瘤边界是实体瘤侵袭进程中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交互的关键动态界面,其时空演变主导着肿瘤侵袭转移与耐药进程。对肿瘤边界特征进行精确定量解析,既是揭示肿瘤演进规律的核心科学问题,也是实现精准诊疗的关键。分子影像技术通过对活体分子事件的可视化,为肿瘤边界识别提供了重要工具。相较于超声、CT、MRI及PET等常规影像,光学分子影像凭借其卓越的时空分辨率、高灵敏度以及无辐射风险等优势,已成为肿瘤边界判定的重要工具。然而,现有技术体系面临两大核心挑战:(1)在术中实时导航中,肿瘤靶向探针特异性不足且依赖荧光强度对肿瘤边界进行定性分析,导致阳性切缘发生率显著升高;(2)在放疗损伤边界动态监测中,现有技术仅能实现体表/仿体剂量的定性/半定量检测,难以精准解析病灶部位剂量分布,致使规划剂量与真实靶区剂量存在显著差异,增加了放射性损伤风险。本报告主要介绍了我们团队在肿瘤边界精准可视化方向的研究进展。报告内容主要包括:(1)术中肿瘤边界定量成像;(2)放疗损伤边界的原位定量可视化。针对手术切缘定量判定难题,开发出高灵敏肿瘤特异性靶向荧光探针,创建了二区荧光寿命定量成像新技术,突破了传统荧光强度定性判定肿瘤边界局限,实现了手术切缘精准定量成像;针对放疗损伤边界定量探测瓶颈,研制出放疗响应型荧光探针及可吞服放疗剂量定量探测微系统,攻克了热释光剂量计/剂量验证薄膜的体表半定量检测局限,实现了放疗损伤边界的原位定量可视化;应用上述技术完成98例临床试验,将术中边界判定时间缩短至5分钟/例,放疗损伤风险降低80%。显著提高了术中肿瘤边界判定效率和放疗损伤边界探测准确性。
演讲嘉宾简介:盛宗海,博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医学成像科学与技术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主任:郑海荣院士),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深圳市高层次人才。主要从事光学诊疗分子影像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部项目4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论文总他引超过10000次,单篇最高他引600余次,6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5项发明专利实现产业化转移,其中二区荧光定量成像手术导航系统和放疗剂量探测器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研究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深圳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现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函评专家、广东省科技奖会评专家。学术兼职包括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纳米医学与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等。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孙文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演讲主题:染料分子受光激发后可经多种途径释放能量: 辐射衰减 (荧光,磷光), 热能,化学键的断裂及分子间的能量传导(如传递给氧气产生单线态氧)等。因而染料分子可用于癌症的荧光诊断,光热治疗 (PTT),光控药物释放和光动力治疗 (PDT)。然而,小分子染料在生物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如生物安全性低,易被机体清除等。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将染料进行纳米化并用于癌症的诊断和治疗:(1)设计合成可用于检测癌症标志酶的荧光染料,其与酶反应后可原位形成沉淀,满足对病灶的长效荧光标记。(2)创制高效PDT、PTT试剂包裹于聚合物纳米粒子中,提高染料分子的生物利用率,增强治疗效果。(3)合成了系列金属配合物染料(钌、钯配合物),基于配合物构筑了两亲性聚合物纳米体系或通过原位自组装策略实现对肿瘤的特异性靶向富集。
演讲嘉宾简介:孙文,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导、国家优青,近年来围绕染料分子结构与激发态势能关系,通过染料分子结构创新及纳米化设计,发展出系列性能优异的光敏感染料纳米体系用于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及光驱动治疗。获石化联合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侯德榜化工青年奖, 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计划、省青年拔尖人才。在Nat. Chem., JACS,Angew,AM等化学、材料类著名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被引13000余次,H因子60。担任石化联合会高专会副秘书长,精细化工委员会青年委员,任Frontiers in Chemistry副主编。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王黎明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朱幸俊
上海科技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生物体温度检测对于深入研究生理生化机制、开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生物测温已发展了一系列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检测方法,但仍然存在着侵入性较大、测量时空精度有限等问题。近年来具有稀土发光纳米探针在生物光学成像以及检测方面得到应用。在此,我们发展了一系列近红外稀土发光纳米材料,基于稀土发光的温度响应性质,构建纳米温度探针实现低侵入式、高精度生物体温度的成像检测,并将温度检测的结果应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监控。通过建立多级复合结构并调控发光中心与能量受体的传能过程,设计了温度响应工作波长位于近红外第二光学生物窗口的温度探针材料。得益于较长的发射波长,有效提高了测温的空间分辨率以实现精细生物组织结构的温度观测。进一步地,将纳米温度探针与光热治疗剂结合,基于发光信号反馈的纳米颗粒微观的温度变化,实现空间尺度上光热效应的精确调节,并利用可控的温升对生物学过程进行热调控用于疾病治疗。
演讲嘉宾简介:朱幸俊,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7年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师从李富友教授。之后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Advanced Material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Nano Letters, PNA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他引5000余次,H因子32。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海外)、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等项目。研究方向包含稀土发光纳米材料、纳米递送系统以及神经调控材料与器件,通过构建的纳米生物材料发展实现高选择性、低侵入性的生物成像、疾病治疗和生理功能调控方法。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吴际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摘要内容包括下列六个方面: 1、雌性生殖干细胞在3D培养条件下能与其体细胞形成卵巢类器官,该类器官具有正常卵巢的生殖和内分泌功能,单细胞测序揭示其与正常卵巢组织具有相似的细胞类型,且其卵母细胞能发育成熟, 受精后能发育至胚胎同时产生正常后代。 2、基于卵巢类器官的植物来源化合物筛选发现TSG、Not和Pue促进卵巢类器官卵泡发育和类固醇激素生成。 3、发现TSG调控卵巢类器官发育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 4、揭示TSG通过 VEGFA-EPHB2 配体受体对调控卵母细胞-颗粒细胞互作进而促进卵巢类器官发育。 5、小鼠精原干细胞在四个因子( H19, Stella, Zfp57 and Plzf)作用下发生染色质高级结构重排, 直接转分化为类生殖干细胞样细胞, 该细胞与卵巢体细胞在3D培养条件下形成具有内分泌功能与产生功能卵母细胞的卵巢类器官。 6、卵巢类器官在药物筛选,毒理评估,生殖干细胞命运调控机制研究、生物技术、不孕症治疗、女性生育力保存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演讲嘉宾简介:吴际,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国家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 上海市领军人才。生育力保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上海交通大学校务委员。 长期从事生殖干细胞发育与调控机制研究, 在国际上首次从成年小鼠卵巢内分离出雌性生殖干细胞, 并率先揭示其生物学特征,从而发现成年哺乳动物卵巢内存在生殖干细胞, 开辟了一个崭新研究领域, 改写教科书。在Nature Cell Biology, Advanced Materials, Genome Biology, Advanced Sciences, Genome Medicine 等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60余篇。 现任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Endocrinology 杂志Section Editor及Cell & Bioscience 等多家杂志编委。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及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 入选上海市巾帼创新领军人物; 研究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排名1)。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左为
同济大学教授
演讲嘉宾简介:左 为,同济大学医学院长聘教授,吉美瑞生科学创始人,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细胞与基因治疗分会副会长、党组书记,浙江省江南干细胞研究院院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首席科学家,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教育界别)。先后入选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及中组部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国自然优秀青年基金等人才计划。通讯论文成果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ports Med、eLife、EMBO Mol Med、AJRCCM等期刊上, 单篇通讯作者论文被引超2000次。其团队开发的全球首创肺干细胞1类新药REGEND001获两项国家药监局临床批件,现已完成II期临床,成功实现上百例患者的肺脏再生修复治疗。研究成果2018年入选“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年度十大进展”, 2023年入选欧洲呼吸学会(ERS)发布的全球年度三大重要进展, 2024年被《科学》官网首页推荐,2025年获批海南博鳌首批干细胞治疗技术应用。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黄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教授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严俊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教授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杨柳柳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
演讲摘要:多能干细胞具有无限潜力,可以自我更新并分化成多谱系细胞,被用于构建功能性类器官来研究人类疾病。免疫细胞的谱系建立对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及抗感染、抗肿瘤等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构建了人多能干细胞来源的三胚层多种组织细胞和类器官模型用来研究病毒直接感染造成的细胞损伤并筛选了抗病毒药物;同时,我们也构建了免疫化的类器官,用于模拟免疫细胞介导的组织细胞损伤,并筛选了可以减轻炎症诱导的组织细胞损伤的药物;最后,我们还构建了血管化免疫化的类器官,解析血管内皮细胞和免疫细胞在器官发育和疾病中的作用。
演讲嘉宾简介:杨柳柳,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协和医学院准聘长聘系列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海外)项目和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A)项目。 2019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2019年至2024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威尔医学院做博士后研究。2024年中旬,加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近年来,总共发表SCI论文25篇,其中第一作者(含共同)或共同通讯作者论文18篇,论文总引用3000余次,包括Nature, 2021; Cell Stem Cell, 2020,2022, 2024a and 2024b; Nature Immunology, 2017; Circulation Research, 2021 and 2022;Advanced Science, 2025等。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以多能干细胞为平台构建组织细胞/类器官及包含血管和免疫细胞的复杂类器官模型用于疾病模型建立和药物筛选。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李存
香港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我们团队开发了全球首个涵盖鼻腔粘膜、气道至肺泡的完整人类呼吸道类器官培养系统,实现在体外重建和稳定扩增整个人类呼吸道上皮。这些呼吸道类器官能够精准模拟呼吸道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真实再现其生理环境,为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以及抗病毒药物的效果评估提供了更可靠的平台。此外,我们还建立了一套基于呼吸道类器官的中和抗体检测新方法,突破了传统细胞系检测的局限性,更接近人体呼吸道的生理状态,从而为疫苗和抗体的评估提供了更高的精准度和可靠性。
演讲嘉宾简介:李存,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系研究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呼吸道类器官模型探究呼吸道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 基于人呼吸道类器官模型发掘影响病毒感染和复制的未知宿主因子。团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呼吸道类器官培养系统和蝙蝠肠道类器官,这些创新的类器官为各种生物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了全新的具有生理活性的模型。近十年,在新发病毒研究领域共发表SCI收录论文45篇, 其中第一/共同第一作者论文共12篇,包括Nature Medicine, PNAS和Science Advances,H因子为25, 总引用4500余次。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多项香港特别行政区科研基金,拥有类器官国际发明专利4项。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牛昱宇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
演讲嘉宾简历:牛昱宇,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与转化研究”重点专项项目首席科学家,“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研究与器官修复”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长期从事生物医学研究,担任省部共建非人灵长类生物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围绕灵长类早期胚胎发育和人类疾病机理等科学问题,结合基因组编辑,干细胞和灵长类疾病动物模型开展系统性研究工作,已在Science,Cell和PNAS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在基因编辑和干细胞研究领域取得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成果,研究成果入选2014全球十大科技进展,Nature最佳科学事件。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杨军
南开大学教授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吴兵兵
浙江大学四院教授
演讲摘要:子宫内膜是胚胎着床、发育的重要场所。而手术、感染等原因一旦损伤内膜基底层,将导致子宫内膜修复再生困难,引起宫腔纤维化、疤痕化粘连,约19%的流产妇女内会确诊为宫腔粘连。类器官能够很好地模拟体内组织复杂的微环境及功能,有望成为修复重建大面积基底层内膜损伤的组织再生新技术。通过借鉴子宫内膜组织的发育、再生过程关键细胞亚群和信号,体外诱导和构建具有多种细胞组分的人子宫内膜复合类器官,通过体外鉴定、表征,以及体内动物模型验证,证明我们构建的人子宫内膜复合类器官不仅在体外可响应激素刺激,体内可促进损伤内膜的结构和功能修复再生,人子宫内膜复合类器官具有用于修复重建大面积基底层内膜损伤的临床应用潜力。
演讲嘉宾简历:吴兵兵 浙大四院特聘研究员,研究生导师,生殖中心副主任,长期致力于子宫内膜修复再生研究,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浙江省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作为骨干成员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项,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Cell Discovery, NPJ Regenerative Medicine, Biomaterials, Stem Cell Reports等领域主流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及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项。浙江省转化医学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常委,浙江省细胞生物学会生殖细胞生物学专委会委员,浙江省预防医学会生育力保护学会委员。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冷泠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教授
演讲摘要:多种人类多能干细胞来源的类器官已被用于建立体外感染模型,以研究病毒和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进行有效的药物筛选;或者模拟并研究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疑难罕见疾病的发病机制。然而,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使用皮肤类器官研究或分析皮肤病的致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这项研究创建了多种近似生理组织的皮肤类器官模型及其在疾病机制、组织修复和药物研发应用的技术体系,突破了动物模型或单一细胞模型生理微环境的局限性,实现了皮肤类器官修复组织损伤的功能恢复和增强机制的底层原始创新。
演讲嘉宾简介:冷泠,教授,博士生导师,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独立PI,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独立PI,兼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准长聘教职。杰出青年中关村奖获得者,青年长江学者。课题组针对难治性皮肤相关疾病临床诊治的需求导向,创新性地构建多种近似生理组织的皮肤类器官模型及其在疾病机制、组织修复和药物研发应用的技术体系,持续探索皮肤疾病创新治疗技术与新策略。近五年,以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Cell Rep、Protein Cell、Adv Sci、Signal Transduct Tar等期刊发表多篇SCI论文,并形成一系列自主研发新技术,单项发明专利转化超过1000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科委前沿创新项目、中央军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创新工程领军科技人才养募专项、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专项等多个项目或课题。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郭美锦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王凯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张常华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教授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高正良
上海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类器官体系及在药物测试与毒理研究中的应用 1.类器官体系在药物测试与毒理研究中的应用现状问题与挑战; 2.我们在多样和复杂化类器官体系的发展方面的探索; 3.我们在类器官药物测试与毒理研究方面的探索
演讲嘉宾简介:高正良,上海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导,老年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武汉大学病毒系本科,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硕士,美国麻省大学分子细胞生物学博士,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分子生物学博士后,曾任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导,同济大学丽丰再生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兼任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科学普及委员会副主任、品牌论坛云发育论坛组织委员会负责人,中国动物学会发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灵长类生物医学分会科普组副主任,中国医学会类器官分会委员等职务;承担科技部重大、重点项目4项,国自然面上4项,主要研究方向:发育、衰老与再生、三维组织工程、类器官与器官重建,发表SCI文章50余篇,IF超过350,最高单篇引用500余次,包括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Chemical Biology, STTT, Cell Discovery, Ebiomedicine,J Neuroscience和NNR的封面文章,广泛参与中国科技部重大重点专项和国自然项目,上海、苏州、浙江、博鳌等省市人才和创新创业项目的评审工作。实验室从2013年启动类脑器官和胶质瘤类器官项目,经过十余年的探索积累,在国家自然基金面上(2017年)和科技部再生医学重点专项(2019年)等支持下,系统搭建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含有血管化和免疫细胞复杂类脑器官、能够模拟个体肿瘤异质性的胶质瘤类器官及肿瘤与类脑共培养体系,同时发展了包括心、血管、肺,肾等类器官和肺癌、胃肠道和妇科肿瘤类器官等多样化的发育、疾病和癌症模拟类器官体系,并应用于环境污染物和药物毒理、药理等研究及精准医疗的探索,相关文章在相关专业一流期刊以封面文章发表;正在推进建设一体化、标准化、多样化的跨组织,多能干细胞分化和原代组织自组装来源的类器官库和大数据体系、研发和服务性平台。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吴耀炯
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
演讲摘要:长期以来,具有皮肤的主要结构和功能的类器官的稳定制备是一挑战。本研究构建了基于皮肤干细胞的微球状皮肤和毛囊类器官,其结构包括含有真皮细胞的内核和完整包裹真皮的复层表皮细胞外壳,具有大小和结构均一的特点。由原代表皮干细胞,而非表皮细胞系HaCat,构成的表皮层在经过诱导后可分化形成多种角质细胞,构成完整的表皮屏障结构。该类器官在特殊诱导条件下,可形成包含毛干的毛囊结构。转录组测序分析表明,毛囊类器官的形成过程与体内毛囊发育的基因表达有高度类似性,是研究毛囊发育和再生机制的理想模型。基于该类器官的药物检测研究显示,不同细胞信号通路的激活或抑制,显著影响毛囊类器官的形成,表明该类器官可用于生发类药物的筛选。 基于皮肤干细胞的类器官制备具有稳定性高的优点,但受制于干细胞的持续增殖能力。本研究通过对人表皮和真皮毛乳头细胞进行永生化和永生化细胞的克隆筛选,建立了兼具持续增殖能力和分化潜力的细胞系,其中人表皮干细胞系在体外经诱导后能够分化形成完整的表皮屏障和类毛囊结构,类似原代表皮干细胞;永生化的毛乳头细胞,在体外类毛囊结构的形成和体内毛囊再生方面,均具有类似原代毛乳头细胞的功能。本研究为皮肤和毛囊类器官的规模化制备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演讲嘉宾简介:吴耀炯,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教授。多伦多大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曾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加拿大埃尔伯特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长期从事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提出并证明了间充质干细胞(MSC)通过旁分泌作用机制改善组织再生微环境;研发了基于生物反应器的3D MSC无载体培养技术,解决了目前MSC静脉注射后的肺血管阻塞(滞留)问题,大幅提高了其肺外脏器分布数量、损伤组织靶向性和修复效果,成果获多项发明专利,基于该技术的3D MSC创新药获国家药监局新药临床试验许可(IND)。建立了基于自体皮肤干细胞的微球状皮肤和毛囊类器官的稳定制备方法,可用于药物筛选和毛囊发育机制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rotocols、Stem Cells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篇,论文引用12000余次,获深圳市和广东省科技奖。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蓝林祥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研究员
演讲摘要:上皮间充质异质性是胰腺癌的显著特征,并影响疾病的恶性进展和患者预后。阐明肿瘤细胞间复杂的互作网络对于理解胰腺癌异质性至关重要。利用基因工程小鼠和病人来源类器官模型,我们近期发现,胰腺肿瘤间充质癌细胞分泌的Grem1是维持上皮癌细胞命运的关键因子;相反,上皮癌细胞所分泌的Spp1则为维持间充质癌细胞身份的关键因子。上皮癌细胞来源的Spp1与间充质癌细胞的CD61受体结合,诱导EMT激活因子BMP2及其拮抗剂Grem1的表达;而 Grem1 对BMP 信号的抑制是维持 Spp1 在上皮细胞中表达的必要条件,由此形成一个细胞间调控环路。因此,上皮和间充质胰腺癌细胞的命运取决于Grem1和Spp1两种可溶性因子的相互旁分泌调控(Li, Lan, et al. Nature,accepted; Lan et al. Nature 2022)。
演讲嘉宾简介:蓝林祥,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科研中心研究员,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中青年杰出人才,广东省“珠江计划” 领军人才。2013年获得柏林洪堡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2014-2020年先后在德国MDC分子医学中心和英国Francis Crick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21-2023年在英国伦敦癌症研究所任职终身高级科学家。2023年4月通过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加入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以主要作者身份在Nature, Dev Cell, EMBO J, Cancer Re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深圳市医学研究专项资金等多个项目。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细胞谱系异质性的时空演化及其调控机机制、小鼠肿瘤模型和类器官模型的建立和优化。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王秀丽
大连医科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三维组织化仿生模型的体外构建在生理与病理机制研究和药物筛选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随着FDA逐步取消药物动物试验要求,开发高度仿生、可控的体外三维模型成为迫切需求。本课题组前期通过优化丝素蛋白支架设计,结合类器官与共培养技术,成功构建多个可模拟体内微环境的模型体系,并在微环境调控细胞行为方面取得有意义的研究进展。相关研究为构建高度生理相关的三维组织模型提供了理想平台,在组织工程、药物评价及疾病建模等领域具广泛应用潜力。
演讲嘉宾简历:王秀丽,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百人计划”入选者,大连市高层次领军人才,大连医科大学“其震工程”引进人才,基础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目前担任中国解剖学会医学发育生物学会副主任委员,组织胚胎学分会、再生医学分会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皮肤组织再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大连市医学会解剖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承担/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辽宁省级基金4项,大连市级基金2项;发表SCI学术论文60余篇; 参编英文著作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已授权8项。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1)基于3D诱导分化体系的干细胞组织工程;2)3D组织化生理性及病理性模型的体外构建及应用。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卜鹏程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演讲嘉宾简介:卜鹏程,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青年千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先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和杜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干细胞和肿瘤代谢的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四大慢病重大专项、基金委重点项目、基金委重点专项、中科院战略性先导B专项等项目,近年来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Cell Metabolism(4篇)、Cell Stem Cell、Developmental Cell、JCI、Trends in Cell Biology等杂志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尹晓磊
同济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 类器官通过在体外模拟体内器官发生,稳态维持与再生过程而实现。然而,体内过程受到时空因素的精密调控,而体外培养的类器官难以精确模拟这些生物学过程和调控因素,从而导致了类器官系统较大的随机性、不稳定性和较低的细胞多样性。我们专注于类器官系统形成过程中细胞命运维持和转变的调控机制。利用小分子和微环境信号结合等手段操控细胞命运和系统的形成,构建新型类器官系统。研究结果为细胞命运调控及系统形成的底层理论提供新的思路,为类器官系统的下游应用开发了新的工具。
演讲嘉宾简历: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特聘研究员。入选国家青年高层次人才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及转化研究”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本科和博士均毕业于北京大学,师从邓宏魁教授进行诱导多能干细胞相关工作。其后于麻省理工学院Robert Langer教授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并在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讲师阶段的研究。于2018年起加入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任教授。目前研究聚焦于成体干细胞、类器官、干细胞命运调控与组织再生的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已在Cell Stem Cell, Nature Methods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引用6000余次。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苟马玲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
演讲摘要:类器官以及类器官芯片为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关键技术手段。3D打印为类器官芯片的开发与制备提供了高效的新方法。通过结合新材料与微纳结构定制,开发了支持肾癌、乳腺癌、肺癌等类器官的标准化模型的制备与细胞药物筛选流程。利用快速生物3D打印等方法,开发3D打印类器官芯片技术体系,辅助构建类器官复杂模型。我们进一步通过微流控等技术的应用,构建血管化等更为仿生的体外微环境,实现类器官技术的进一步延伸与产业应用。
演讲嘉宾简介:苟马玲,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科研课题,长期从事3D打印技术与纳米材料用于生物治疗的基础及转化研究,入选教育部重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在国际杂志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Science Adv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SCI论文8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四川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担任Inter J Bioprint等国际知名杂志的副主编或编委,担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3D打印技术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疾病模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技术评审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增材制造技术协会副会长等。
第五届纳米大健康-活体测量与精准医学论坛
郭贞明
同济大学副教授
演讲摘要:研究发现,人类大脑新皮层中IPC(中间前体细胞)数量多、增殖活跃,是神经元数量激增和结构复杂的关键。通过对小鼠和人胎脑单细胞转录组进行比对,我们鉴定出仅在人IPC中特异表达的基因PPP1R17,其受人类加速区的调控。实验显示,PPP1R17缺失会导致人脑类器官体积减小、IPC增殖能力减弱、新生神经元数量减少;而在小鼠中过表达PPP1R17可增强IPC增殖并增加神经元生成。研究还发现PPP1R17通过与ERK2互作调控IPC增殖,并维持RG干细胞池稳定。该研究揭示了PPP1R17在人脑新皮层发育和进化中的重要调控作用。
演讲嘉宾简介:郭贞明,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Bio-X研究院,2021年在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25年入职同济大学任副教授。从事干细胞生物学和类器官研究。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含共同)身份发表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Med, Journal , EMBO Molecular Medicine, EMBO Reports等、主持国自然青年项目、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博新计划A类)、上海科技启明星扬帆专项。
专业观众登记入口 立即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