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ference Introduction

会议简介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驱动下,激光技术作为现代工业"万能加工工具"与信息产业核心载体,正深度重构高端制造范式。伴随5G通信、量子科技及人工智能的交叉赋能,光子产业已成为驱动数字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引擎。苏州依托国家光电产业创新高地优势,率先将光子技术纳入"十四五"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体系,通过建设G60科创走廊激光产业共同体,系统构建"四链融合"创新生态体系,在光芯片设计、超精密光制造、全光通信网络等前沿领域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荣膺"中国光谷"创新极核。

本次论坛汇聚业内顶尖研究院所、头部企业及产业链代表,聚焦“半导体光电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激光技术”三大核心议题,会议旨在搭建国际化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分享最新研究成果,研判未来技术趋势,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加速技术转化与产业升级,为全球光电融合系统提供核心驱动力,共话光电未来。

Conference Organizers

会议组织

主办单位

    • 度亘核芯光电技术(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激光产业联盟
    • 江苏省激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 苏州工业园区激光产业创新联盟协会
    • 姑苏实验室
    • 苏州市创新联合体
    • 杭州爱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苏州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Main Topics

主要议题

2025 Agenda Overview

2025年议程总览

时间: 10月22日上午
地点: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A馆A209-210会议室
时间: 10月22日下午
地点: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A馆A209-210会议室
时间: 10月23日上午
地点: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A馆A209-210会议室
时间: 10月23日下午
地点: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A馆A209-210会议室

李明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全重主任
演讲摘要:面向人工智能、雷达、电子战、光通信与互连等对光电融合的迫切需求,聚焦光电振荡器、光电智能计算和光电融合集成,研制了扫频、随机、宇称时间对称以及集成化的光电振荡器,实现可调谐、超低相噪微波信号产生;研制了高算力光电线性矩阵与优化计算芯片及系统,实现高算力、大规模、可编程智能计算;研制了光电融合封装集成和单片集成高速光互连芯片,实现大容量、低能耗高速光通信与互连。
演讲嘉宾简介:李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Optica Fellow,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会士,中国电子学会会士。长期致力于微波光子与光电子集成技术研究,包括光电振荡器、光电智能计算和光电集成芯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与杰青项目资助,发表期刊论文240余篇,其中Nature子刊16篇。获得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1项、第二十届王大珩光学奖等奖项。

杨国文
度亘核芯光电技术(苏州)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

王守志
山东大学教授,山东晶镓半导体创始人、总经理

卜俊鹏
浙江康鹏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
演讲摘要:第二代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主要包含砷化镓和磷化铟,两种产品的材料介绍以及晶体、晶片生产过程。并介绍每种产品的应用场景及市场需求。
演讲嘉宾简介:卜俊鹏,男,196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198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半导体化学专业,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毕业,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国家人工晶体材料标委会委员;曾任中科镓英半导体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中科晶电信息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现任康鹏技术首席负责人、董事长;对标国际顶级厂商实现了进口替代,填补国内大尺寸激光和射频芯片用砷化镓衬底材料的空白。

胡晓东
广西飓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演讲摘要:介绍GaN基发光器件的溢电流解析模型,针对GaN基激光器分析提升载流子限制的方法,探究了EBL的实际工作机制。
演讲嘉宾简介: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飓芯科技董事长、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光电子物理和器件的研究。重点是GaN基材料、器件和相关物理的研究。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研发、科学挑战、国家自然基金、国防科技创新特区及北京市科技项目等课题。作为合伙人创立广西飓芯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氮化镓激光器的产业化。

韦欣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演讲摘要:光子晶体表面发射激光器(PCSELs)在大面积腔上表现出高输出功率和高光束质量。然而,随着光子晶体(PhC)腔尺寸的增加, PhC带模间距减小,使单模操作变得具有挑战性。我们提出了一种设计方法,该方法利用偶然的狄拉克锥并调整平带的范围,以解决尺寸和功率方面的缩放挑战。结合对称破缺,观察到Γ点处的有限质量因子和较大的Q因子对比。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平带范围与PhC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我们相信,这种方法为在大面积PCSELs中实现稳健的单模操作提供了一条有前景的途径。
演讲嘉宾简介:曾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973、 863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包括可见光激光器与发光管、高速与高功率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垂直外腔面发射激光器、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单管和列阵、 14纳米大功率光纤拉曼放大器泵源、 InGaAs探测器、集成微纳结构的新型光电子器件等。

陈伟
西交利物浦大学芯片学院院长

丁颖
南通三彩集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CTO
演讲摘要:随着人工智能(AI)的高速发展以及光电子产业的持续创新,基于 InAs/GaAs 量子点(QD)材料的光电芯片特别是量子点激光器、放大器、超辐射管在多个高端应用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尤其是在数据通信、智能计算中的光互连、车载光纤通信光源以及量子技术中的单光子源、超快激光等领域。 量子点激光器由于其低阈值电流密度、高温稳定性、窄线宽、长寿命、抗回反光能力强等优势,将成为下一代光通信和光计算的核心技术器件,特别是在硅光子集成领域,量子点激光器因其对反射光不敏感(可以容忍-16dB或2.5%的反射光),无需光隔离器,从而能够实现硅基波导的高效耦合,高密度、低功耗的光互连,从而极大提升 AI 计算集群和数据中心的通信效率。同时,量子点单光子源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传感等前沿技术中的应用,使得该领域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随着智能汽车的快速发展,对环境温度不敏感的量子点激光器还将有望成为车载光纤通信系统的最佳候选光源。
演讲嘉宾简介:丁颖博士,南通三彩集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TO,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半导体光电器件特别是半导体量子点激光器领域国际知名专家,曾在日本、新加坡、英国、中国香港等多个著名研究机构、企业任职。丁颖拥有超过25年的半导体光电材料外延,光电芯片研发和制造经验,他领导的团队在基于半导体量子点材料的新型光电子器件以及光电集成模块等领域深耕多年,开发的各类光电产品性能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李平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研究员
演讲摘要:核聚变能开发正处于科学研究向能源工程的关键转折时期,加速发展激光聚变能源关键技术恰当其时。本报告针对激光聚变能源面临的束靶耦合效率和重复频率两大挑战,提出了总体解决方案,布局了大宽带紫外激光和重频激光的研究平台。近期研发了基于高效激光二极管泵浦的重频大能量激光器,为激光聚变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演讲嘉宾简介:李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研究员,青年科协副理事长、激光技术工程部主任,《强激光与粒子束》编辑、《MRE》青年编辑、《中国激光》青年编辑、四川光学学会理事,国家某重大专项性能提升研究负责人。长期从事高功率激光技术研究,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工程、国家部委项目、国家基金等科研工作,获军队及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国内外学术会议作大会/主旨/邀请报告20多次。

孙钱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研究员
演讲摘要:宽禁带半导体III族氮化物材料具有直接带隙且连续可调等优点,在可见光及紫外波段可实现高效发光,特别适合制备LED和激光器等光电子器件。氮化镓(GaN)基半导体激光器在激光显示、激光加工、量子精密测量、水下通信与成像等领域有着重要且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报告将重点讨论GaN基半导体边发射激光器与面发射激光器的主要挑战和研究进展。
演讲嘉宾简介:孙钱,中科大材料物理学士,耶鲁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国家杰青、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得者(排名第4)。现任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所研究员,半导体显示材料与芯片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专注于氮化镓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在Nature Photonics、Light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部分专利以3200万元转让,初步实现了硅基氮化镓材料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的关键突破。

陈长军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激光产业联盟秘书长

刘万发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刘育衔
度亘核芯光电技术(苏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术总监

李刚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杨晶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沈建平
南京邮电大学光电系主任
演讲摘要:以“研制LED高性能耦合器件—测试表征高增益Nd掺杂激光晶体—探究波长调控和单频运转机理—构建1 μm高性能多波长和单频激光系统”为研究思路,探讨新型基于LED泵浦全固态高性能1 μm激光系统(LED泵浦源、激光晶体和谐振腔)的关键特性以及激光波长调控和单频运转机制,构造兼具“高功率、高光束质量、多波长、单频”特点的高性能第三代LED激光光源。
演讲嘉宾摘要:本人长期专注于全固态激光技术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工程转化,先后承担军口/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多项,在激光系统集成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及工程可靠性等关键领域取得系列突破。首次建立全固态LED激光系统多物理场耦合理论模型,攻克LED耦合模块高效泵浦和热管理等核心技术,目前重点开展激光复合探测技术研究,推动全固态激光系统在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的工程应用,形成"基础理论-核心技术-装备研制-产业应用"的完整创新链条。

王宝华
度亘核芯光电技术(苏州)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副总裁

王东
中国移动研究院基础网络技术研究所技术经理、主任研究员
演讲摘要:面向智算等新业务的快速发展,介绍中国移动在新型全光网方面的技术探索与实践,重点阐述新型全光网技术架构、核心器件等技术演进方向及标准、产业进展。
演讲嘉宾简介:王东,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委员、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TC618副组长、中国光学工程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主要从事400G全光网、智算光网络、空芯光纤及系统等光通信技术研究,并在ITU-T、IEEE、CCSA等国内外标准组织开展相应标准化工作,担任20余项国际国内标准编辑人。在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ECOC PDP等光通信领域国际顶级学术会议或主流SCI检索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担任Photonics Research、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SCI检索期刊审稿人。

沈祥立
蓝星光域(上海)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
演讲摘要:自由光通信技术具有低功耗、抗干扰、高带宽、频段限制少、可快速部署、成本效率高等优点,可应用于空空、空地、空舰等多种通信场景。本文介绍机载和地面激光通信终端的典型应用场景和目前的研究进展,展示大气层内自由光通信的特殊问题及目前发展现状,通过真实的应用场景和实测数据展示空间自由光通信在地面和低空的可用性,总结了当前问题并给出未来的应用场景和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演讲嘉宾摘要:沈祥立,蓝星光域(上海)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机载和地面产品线产品经理。2012年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长期从事航空航天系统论证、电子系统设计和开发等相关工作。目前在蓝星光域主要负责机载和地面激光通信产品的产品线规划、产品定义、系统论证和产品研制等工作。

张睿
中兴通讯光器件高级产品经理
演讲摘要:光通信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半导体光电技术的发展,本报告将总体概括并分别详细阐述数据中心,接入网,承载网,骨干网市场的光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其中半导体光电器件的技术演进。

李佳蔚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

郑睿
度亘核芯光电技术(苏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术总监

潘教青
芯辰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
演讲摘要:针对氧气传感、原子传感、OCT等行业,开发了对应技术需求的VCSEL,相关器件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带动国内下游相关技术升级,为光电子芯片提供国产化保障。
演讲嘉宾简介:潘教青,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长期致力于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承担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国家级项目。芯辰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开发出系列VCSEL器件和EML并量产。

陈伟
上海大学教授/光纤所所长
演讲摘要:云计算、AI、5G/6G、元宇宙等驱动全球数据流量指数级增长。研究硅波导与少模光纤的耦合机理及方形芯光纤制备工艺,突破芯片-光纤互连关键技术,通过硅光芯片实现多维复用信号的片上生成、处理与交换,通过新型光纤进行传输,构建下一代高速高容量光互连系统。
演讲嘉宾简介:陈伟博士,上海大学教授,博导,光纤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光纤技术研究与新品开发及工程化应用”。国家级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光纤通信业界科技精英。

周代兵
武汉国科光领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韩晓明
常州纵慧芯光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产品总监

唐松
度亘核芯光电技术(苏州)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技术总监

周治平
北京大学教授,杭州爱杰光电科技创始人
演讲摘要:硅基光电子是探讨微纳米量级光子、电子、及光电子器件在不同材料体系中的新颖工作原理,并使用与硅基集成电路工艺兼容的技术和方法,将它们异质集成在同一硅衬底上,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综合功能的新型大规模光电集成芯片的一门科学。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现代信息社会,硅基光电子已经成为最具潜力的高效率低成本片上解决方案,其应用也从最初的微电子扩展到通信、计算、传感、消费、乃至所有的“人工智能+”领域。人工智能将会是信息社会永恒的主题。本报告从信息技术的基本要素出发,简述微电子、光电子的发展历程,论证硅基光电子的必然性,及其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赋能作用。
演讲嘉宾简介:周治平,乔治亚理工学院博士,北京大学教授,爱杰光电创始人;OSA Fellow, SPIE Fellow, IET Fellow;中国光学学会荣誉理事,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Photonics Research创刊主编。主编出版国内第一本《硅基光电子学》; 1987-2005年在美国留学工作,2005年全职回国,从事硅基光电子相关工作。曾任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主任助理。2014年主持完成科技部863十二五重大项目课题,研制出100Gb/s硅基光调制发射和光相干接收芯片, 填补了国内硅基光电子芯片的空白。

王霆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储涛
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
演讲摘要:报告将分析和介绍硅基(SOI/LNOI)集成光电子器件如外腔激光器、调制器、波分复用/解复用器、光开关、探测器等器件芯片集成的发展现状和困难瓶颈,系统介绍针对相关器件核心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解决方案和实践效果,力图为硅光芯片产业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手段和新视野。
演讲嘉宾简介: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微电子集成系统研究所所长,国家特聘专家。曾任日本NEC公司中央研究所主任、主任研究员,日本国家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AIST)主任研究员、主管。2011年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究员、国科大讲座教授。2017年加入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期间并兼任之江实验室团队负责人、央企客座首席科学家。自2003年起从事硅光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授权中外专利50余项。

杨俊波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利用微纳结构对信号光的波长(频率)、强度(振幅)、相位、偏振和角动量(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等进行调控,研究微纳结构的谐振特征、模场分布和光场演化等规律,结合深度学习、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和直接二进制收索等智能算法,设计基于微纳结构的结构色显示器件、相位调控器件、偏振探测器件、结构光场器件、光子芯片等,并就超透镜和超表面器件、多层膜系结构、片上光计算器件在光电信息处理、成像与探测、光通信等领域的应用展开讨论。
演讲嘉宾简介:杨俊波,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博士,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国防科技大学学习成才先进个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重点项目首席科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美国东北大学合作研究学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学者,湖南省光学学会理事,光电标准委员会委员。研究成果入选中国光学重要成果,进入ESI前1‰,进入2022-2025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主持国家863和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预研重点项目、基础加强重点项目和特区重点项目等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EI收录论文共计200余篇,申请或授权专利80余项。

陆明
复旦大学教授
演讲摘要:当代硅光集成中采用III-V族光源 ,但该光源与CMOS硅工艺不兼容,由此形成的混合硅光 集成 ,使得光源封装成本居高不下。硅基全硅光源和CMOS工艺兼容,但其发光效率低 下 ,因此目前尚无法实现单片硅光集成。本报告汇报我们提升硅发光效率的方法以及在此 基础上发展的光泵全硅激光器,还将汇报所发展的全无机全硅LED及其亮度和效率的提升 以及电泵全硅激光器原型件,等 ,最后对实现完全的单片硅光集成进行展望。
演讲嘉宾简介:陆明,1982-1992年,在复旦大学物理系学习,获得理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 位。1992-1999年在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工作(期间1995-1996年在奥地利Graz大学做 博士后研究)。1999-2002年在美国Houston大学做研究工作。2002年至今,在复旦大 学信息学院光科学与工程系(现未来信息创新学院)工作。2003年晋升教授。研究工作方 向包括纳米技术、硅基光源、硅基太阳电池等。是全硅激光器、全硅LED和高效黑硅太阳 电池的主要发明人。迄今为止以第一或通信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20余篇,授权专利8项。

杨丰赫
张江实验室副研究员
演讲摘要:以硅基光电子技术为代表的光电领域正在经历全面的、富有挑战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仿真是其中的关键角色。器件设计和芯片设计需要更精细、更完整的仿真手段以应对更丰富的器件种类和更复杂的应用场景。同时,根据光电集成技术特点,打通工艺、设计、系统封装等各仿真环节,最大化的保证仿真可靠性和完备性以最大程度减少试错成本,也是促进产业落地和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在此背景下,精细化和系统化仿真将赋能光电集成技术和产业。
演讲嘉宾简介:杨丰赫,张江实验室副研究员。长期聚焦于光电领域研究和产业落地,重点从事硅基光电子芯片的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等光电集成方向全链条工作。

蔡艳
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高级技术总监
演讲摘要:硅光子技术凭借其与成熟CMOS工艺兼容、高集成度、低成本潜力等核心优势,正成为高速光通信、光互连、传感等领域的颠覆性平台。然而,单一硅材料在光源、调制器、探测器等关键器件上存在固有局限。异质集成,将硅光与薄膜铌酸锂、锗等功能材料高效融合,是突破性能瓶颈、实现全功能片上光子集成的关键路径,前景广阔。本演讲将重点介绍上海工研院(SITRI)在打造先进8英寸硅光平台方面的核心工作与最新进展。我们将阐述该平台的关键工艺能力,特别是在面向高速光互连以及异质集成技术上的突破,包括晶圆级键合、选择性外延等关键工艺的开发与应用。SITRI的8英寸平台致力于提供开放、高效的制造服务,加速硅光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演讲嘉宾简介:蔡艳,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高级技术总监,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导,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中科院海外高层次人才。博士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方向包括新型硅光器件以及硅光工艺平台的集成,并致力于推动硅光技术在光通信、传感和成像等领域的产业化。

冯俊波
CUMEC硅光中心主任

谢意维
浙江大学教授
专业观众登记入口 立即报名